若望福音第九章中的胎生的瞎子的故事,讲的就是这胎生的瞎子的信仰之旅。这与若望福音第四章撒玛利亚妇人的信仰之旅相当相似。起初,胎生的瞎子并不知道耶稣是谁。渐渐地,他认识到耶稣是先知,并最终认识到耶稣是人子——就是默西亚。耶稣问他说:「你信人子么?」那人便回答说:「主,是谁,好使我去信他呢?」耶稣对他说:「你已看见他了,和你讲话的就是!」他遂说道:「主,我信。」遂俯伏朝拜了耶稣。 (若望 9:36-38)
当胎生的瞎子宣称信仰耶稣时,他开启了新生活。他与天主建立了新的关系。我们也遇到了同样的情况。主耶稣教导我们智慧,并让我们的心充满爱与理解,从而给予我们祂的光明。在耶稣内,我们学会调整我们的生活以适应天主的旨意并生活在正义和真理中。圣保禄说:「从前你们原是黑暗,但现在你们在主内却是光明,生活自然要像光明之子一样;光明所结的果实,就是各种良善、正义和诚实,」(厄弗所书 5:8-9)
再过几周,我们的五位候洗者弟兄姊妹将领受入门圣事。几个月前,他们开始成为慕道者,几周前,他们成为候洗者。就像撒玛利亚妇女和胎生的瞎子一样,他们也踏上了信仰之旅。在逾越节守夜礼中,他们将领受入门圣事——即圣洗、坚振和圣体圣事,从而加入天主教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信仰之旅就完成了。 「入门」的意思是「将开始」,因此,准确的说,入门圣事是天主教会里信徒开始信仰之旅所需要的圣事。他们还有更多需要学习和体验,给予和接受,及与我们的信仰团体分享。
荡子的比喻蕴含着关于仁慈和宽恕的伟大教训。它教导我们请求宽恕和宽恕他人的重要性。宽恕最常见的障碍之一是骄傲,因为请求宽恕需要谦卑。它包括承认自己的错误、表示悔意,并承担可能被原谅或不被原谅的风险。不承认错误的人无法真诚地请求宽恕。一个请求宽恕却没有悔意的人至少是不真诚的,有理由怀疑他是在操纵。此外,请求宽恕总是伴随着羞耻的风险,尤其是当你没有得到宽恕的时候。在比喻中,荡子通过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表示悔恨,并冒着不被父亲宽恕的风险,表现出谦卑;他说:「父亲,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称作你的儿子了!」(路加 15:21)
宽恕他人的一些常见障碍是不愿意放弃自己的愤怒或伤害。虽然对某些人来说,放弃愤怒或伤害,继续过新的生活可能很容易,但对其他人来说,宽恕别人哪怕是小过错,却可能是最难做到的事情。有些人认为宽恕等于放弃正义。当我们觉得无论何种情况下,人们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必须受到惩罚,以至于不再有任何同情的余地时,宽恕就变得很困难。
比喻中,当父亲远远地看见儿子走来,便起了怜悯之心,跑过去拥抱他。父亲非常高兴,他认为已经死去的𠒇子竟然活着并回家了。父亲没有表现出愤怒或伤害,甚至没有提起要让儿子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对父亲来说,唯一重要的是儿子回到他身边。
另一方面,荡子的兄弟却很难宽恕他。他变得愤怒,显然想要对他的兄弟进行某种惩罚,同时给自己某种奖励。父亲解释说:「孩子!你常同我在一起,凡我所有的,都是你的;只因为你这个弟弟死而复生,失而复得,应当欢宴喜乐!」」(路加 15:31-32) 从父亲的角度来看,此刻最重要的事情不是惩罚或奖励,而是浪子回家了。在法利塞人与罪人的语境中,法利塞人太注重判断人是否配或不配。对他们来说,罪人是不配的,不值得耶稣向他们所展示的同情和耶稣给他们的宽恕。如果天主会宽恕,我们又有何资格去评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