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给祂的门徒讲了「不义法官和寡妇」的比喻,目的是教导他们时常祈祷,不要灰心的必要。关键是:「人应当时常祈祷,不要灰心」(路加 18:1)。这个比喻讲到了一个寡妇,她常去见一位法官,坚持要求法官为她做正义的审判,对抗她的对头。法官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肯;但他最终让步了,因为这个寡妇不断地烦扰他。他说:「我还是为她伸冤,免得她不断来纠缠我。」(路加 18:5)

耶稣说:「你们听听这个不义的法官,说了什么!天主所召选的人,日夜呼吁天主,天主岂能不为他们伸冤,而拖延俯听他们吗?我告诉你们:天主必要快快为他们伸冤。」(路加 18:6-8)

比喻中没有提到,但可以合理推测的是,那个不义的法官很可能,在寡妇每次去找他时,不是一直无视她,就是一直给她不公正的判决。但她不肯接受任何不公正的判决。她不断地纠缠法官,直到她得到了应得的。

关于不断的祈祷,一个常见的误解是:一个人应该不断地「唠叨」或「烦扰」天主,直到祂把我们所求的赐给我们,就像那个寡妇不断地烦扰法官直到他让步一样。耶稣用这个比喻,并不是要我们认为天主就像那个不义的法官。相反,祂使用这个比喻是为了指出天主与不义法官之间巨大的区别;祂要说明的是:如果一个不义的法官都会因为别人的坚持,最终做一些好事,那么至善的天主,难道不是更要为那些向祂不断呼求的子民伸冤吗?这让我想起了耶稣在玛窦福音第七章所说的话:「你们中间有那个人,儿子向他求饼,反而给他石头呢?或者求鱼,反而给他蛇呢?你们纵然不善,尚且知道把好的东西给你们的儿女,何况你们在天之父,岂不更将好的赐与求祂的人?」(玛窦 7:9-11)

这个比喻教导我们,即使感到灰心,我们也应该不断地祈祷。不断的祈祷是一种以坚定不移的态度,不停地来到天主面前的举动。它不是一次性的请求,而是持续地追求天主的恩典和旨意。保持祈祷的不间断,意味着我们承认天主一直在我们的生命中工作,即使是在幕后。

你是否感到祈祷过程中的灰心?你是否觉得祈祷是一个重担,它更像是一个不得不做,而不是一个想要做的事情?也许这是因为我们忘记了祈祷的真正意义。很多时候,我听到人们说:「祈祷没有用。我所祈求的,从来没有得到过。」当我们认为,祈祷只是为了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而我们最终却没有得到时,它就会变成一种负担。祈祷不是为了获得我们想要的;它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天主如何在我们的生命中做工和介入。祈祷使我们能够明确自己的局限,以及我们对神圣引导和力量的需要。

当我们停止不断祈祷时,会发生什么?与天主定期的交流将会变得很少或消失,与天主建立更深关系的机会将会很小,而且几乎没有机会使我们的意愿与天主的意志保持一致。缺乏持续的祈祷,会使我们与天主疏远——我在这里,而天主在那里,如此遥远。我们对天主的信德、信赖和依赖都会减弱。耶稣强调了缺乏祈祷对信德的灾难性影响,到最后我们会毫无信德,就像祂说的:「人子来临时,能在世上找到信德吗?」(路加 1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