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後,耶穌在提庇黎雅海邊再次向祂的門徒顯現 — 西滿伯多祿,多默,納塔乃耳,雅各伯、若望和另外兩個門徒(若望 21:1-19)。在那裡,耶穌透過神奇的捕魚顯現自己,就像祂第一次召叫門徒一樣,同一個方式及同一個地方。耶穌與門徒一起吃早飯,祂拿餅給他們,也拿魚給他們。吃完後,耶穌三次問西滿伯多祿:「你愛我嗎?」 每次西滿伯多祿都回答說:「主,是的,祢知道我愛祢。」
許多註釋說,伯多祿三次肯定他愛耶穌,是為了彌補耶穌被捕後,他在院子裡三次否認耶穌。我不能說伯多祿的三次肯定是否足夠以彌補他三次的否認,但很明顯的是耶穌給了伯多祿另一個悔改的機會。值得注意的是耶穌引導伯多祿悔改的方式。沒有任何跡象表明耶穌讓伯多祿感到內疚或脅迫他;在恰當的時間和恰當的地方,耶穌簡單地問伯多祿:「你愛我嗎?」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耶穌對那位首先說要為耶穌而死的人(瑪竇 26:35,若望 13:37)是多麼的耐心和慈愛,但最終卻在最關鍵的時刻辜負了祂。耶穌一直等待著引導伯多祿悔改,直到他們回到原地,伯多祿對耶穌說:「主,請祢離開我!因為我是個罪人。」(路加 5:8)
耶穌和伯多祿之間的這種互動讓我想起了浪子的比喻(路加 15:11-32)。浪子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便悔改並回到父親身邊。他心裡說:「父親!我得罪了天,也得罪了你。我不配再稱作你的兒子,把我當作你的一個傭工罷!。」 (路加 15:18-19)。當兒子還在遠處時,他的父親看見了他。雖然比喻中沒有明確提及,但父親很可能每天都遙望著遠方,希望有一天兒子能回到他身邊。接下來,動了憐憫的心,父親跑上前去,撲到兒子的脖上,熱情地擁抱他及親吻他。父親欣喜若狂;兒子活著回來了。父親沒有讓兒子感到內疚,也沒有說「我早就告訴過你」。父親的行為證實了耶穌所說的話:「對於一個罪人悔改,在天上所有的歡樂,甚於對那九十九個無須悔改的義人。」 (路加 15:7)
浪子的比喻讓我們瞥見了天主的本性。祂耐心地等待罪人悔改並回歸祂。同樣,耶穌對待伯多祿的行為讓我們看到了天主子的相同本性。耶穌不只引導罪人悔改,祂也引導罪人愛祂。耶穌對伯多祿有許多要求:你餵養我的羔羊,你牧放我的羊群,你餵養我的羊群 (若望 21:15-17)。但有一天,伯多祿會做出他最大的犧牲,心甘情願地在十字架上為耶穌而死。
浪子的比喻和耶穌與伯多祿之間的互動都向我們展示了天主的本性。聖保祿意識到這一點,他鼓勵弟茂德和厄弗所的早期教會堅持真實的信仰;他說:「如果我們與祂同死,也必與祂同生;如果我們堅忍到底,也必與祂一同為王;如果我們否認祂,祂也必要否認我們;如果我們不忠信,祂仍然是忠信的,因為祂不能否認自己。」 (弟茂德後書 2:11-13)這句話的前半部與耶穌所說的相符:「凡在人前承認我的,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承認他;但誰若在人前否認我,我在我天上的父前也必否認他。」(瑪竇 10:32-33)然而,最後一部分與聖伯多祿的書信相符:「主決不遲延他的應許,有如某些人所想像的;其實是他對你們含忍,不願任何人喪亡,只願眾人回心轉意。」(伯多祿後書 3:9) 聖伯多祿和聖保祿都提醒我們天主的耐心和仁慈。這就是天主自己不能否認祂的本性。罪人有悔改的機會,但如果他拒絕它、忽視它或延遲它,可能就不會再有悔改的機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