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苦难和死亡

耶稣被指控了什么?

一些法利塞人和黑落德党人, 联同一些司祭和经师, 商讨要除掉耶稣; 他们指控耶稣说亵渎的话与做假先知 — 这些宗教罪行, 按照法律, 可判处死刑; 例如: 赦罪、安息日治病、对法律洁与不洁的诫条所作的独特解释, 等等. (参阅天主教教理 574)

耶稣被犹太人和他们的精神领袖, 视为「拉比」(师傅). 耶稣提出一些有关犹太拉比解释法律方面的辩论; 在这样做的过程中, 祂又不能不与他们冲突. 耶稣并不废除法律,而是使它完成, 以属神的权威,给予它决定性的解释; 但是, 一些法学士不接受祂对律法的解释而与祂冲突. 这点在有关安息日的问题上尤为显著; 耶稣在安息日治病, 并且祂教导说事奉天主和为近人服务,并不触犯安息日的规定. (参阅天主教教理 581-582)

在祂受难前不久, 耶稣预言耶路撒冷的圣殿将被毁灭, 竟没有「一块石头留在另一块石头上」(参阅玛窦 24:1-2). 这里, 耶稣是在宣告最后时期的一个记号 — 救恩史的一个新纪元, 祂将以自己的逾越揭开最后时期的序幕. 但这预言被假见证扭曲了, 他们指控耶稣密谋毁坏圣殿. 相反地, 耶稣的另一个预言即将应验: 「到了时候,你们将不在这座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若望 4:21) (参阅天主教教理 585-586)

特别是在说出祂天主身份的实话时, 耶稣使以色列的宗教首长甚为反感:(1) 当祂赦免人罪时,他们惊呼:「怎么这人这样说话呢? 他说了亵渎的话; 除了天主一个外, 谁能赦罪呢?」(马尔谷 2:7) (2) 耶稣肯定地说: 「这里有一位大于约纳的……大于撒罗满的」(玛窦 12:41‐42), 「这里有比圣殿更大的」(玛12:6); 达味称默西亚为自己的主 (玛窦22:41-45), 「在亚巴郎出现以前,我就有」(若望 8:58), 以及「我与父原是一体」(若望 10:30).   (参阅天主教教理 589-590)

耶路撒冷的宗教首领对于耶稣所持的态度并不一致, 但对那些害怕「如果让他这样,众人都会信从他,罗马人必要来,连我们的圣殿和民族都要除掉」(若 11:48) 的人, 大司祭盖法回答说: 「你们什么都不懂, 也不想想:叫一个人替百姓死, 以免全民族灭亡: 这为你们多么有利.」(若 11:49‐50) 因此, 公议会, 由于没有处死的权力, 就控告耶稣政治叛乱, 把祂交给了罗马人; 大司祭向比拉多所施的恫吓, 也属于政治性的, 就是要他定耶稣死罪。 (参阅天主教教理 596)  

基督的死亡

耶稣的惨死并非环境不幸的巧合的偶然结果, 而是圣经所预言的, 天主救恩计划的奥秘的一部分. (参阅天主教教理 599, 601)

随原罪而来的人类罪恶, 受到了死亡的制裁. 但天主派遣自己圣子取了奴仆的形体, 即是那因罪恶而堕落及被注定要死的人类形体, 「天主使那不认识罪的, 替我们成了罪, 好叫我们在祂内成为天主的正义」(格林多后 5:21). 天主没有怜惜自己的儿子, 反而为我们众人把祂交出了, 使我们因着祂圣子的死, 得与天主和好. (参阅罗马 8:32; 5:10) (参阅天主教教理 602-603)

在祂的人性中, 耶稣的肉身与灵魂在死亡中分离, 但在祂的天主性中, 天主子继续拥有祂的灵魂与肉身. 这是因为祂独一的位格并未因此被分为两个; 而且, 基督的肉身和灵魂, 一开始就以同等地位存在于圣言的位格上; 故在死亡时, 虽然两者分离, 但仍各自留在圣言的同样和唯一的位格中. (参阅天主教教理 625-626)

基督的死亡是真实的死亡, 因为它结束了祂的尘世生活, 但祂的肉身并未受到其他尸体一般的遭遇, 因为「祂不能受死亡的控制」 (参阅宗徒大事录 2:24), 以及天主的能力使基督的肉体免遭腐朽. (参阅天主教教理 627)

耶稣基督下降阴府

耶稣像众人一样认识了死亡, 并以祂的灵魂抵达了死者的居所, 与他们相遇. 然而祂是以救主的身分下去, 向那些被拘禁在阴府中的灵魂传报喜讯. (参阅天主教教理 632)

基督死后所降到的死者的居所, 圣经称之为阴府 — Sheol (希伯来文) 或 Hades (希腊文) — 因为在那里居住的人不能见到天主. 耶稣下降阴府, 并非为救那些下地狱的人, 也非为毁灭地狱,而是为拯救那些先祂而去世的义人. (参阅天主教教理 633) 下降阴府是耶稣默西亚使命的最后阶段, 这阶段在时间上是浓缩的, 但其真实意义却无限广阔: 把救赎工程伸展至所有时代和地区的人, 因为所有得救的人都有分于祂的救赎. (参阅天主教教理 634)

我们参与基督的祭献

十字架是基督的唯一祭献, 基督是「天主与人之间的唯一中保」(参阅弟茂德前 2:5). 但因天主子降生成人, 在某种程度上, 与每个人结合在一起, 并且给众人提供参加逾越奥迹的可能性. 基督叫自己的门徒们背起他们的十字架跟随祂 (玛窦 16:24), 因为「祂为我们受了苦,给我们留下榜样,叫我们追随祂的足迹. 」(伯多禄前书 2:21)  事实上,耶稣愿那些首先受惠者也参与祂的赎罪祭献, 而此事以最完美的方式在祂的母亲玛利亚身上完成,她比任何人都更密切地与基督救赎的苦难奥迹相连. (参阅天主教教理 618)

十字架以外, 没有其他上天之梯. (圣罗撒‧利马, 天主教教理 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