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的苦難和死亡

耶穌被指控了什麼?

一些法利塞人和黑落德黨人, 聯同一些司祭和經師, 商討要除掉耶穌; 他們指控耶穌說褻瀆的話與做假先知 — 這些宗教罪行, 按照法律, 可判處死刑; 例如: 赦罪、安息日治病、對法律潔與不潔的誡條所作的獨特解釋, 等等. (參閱天主教教理 574)

耶穌被猶太人和他們的精神領袖, 視為「拉比」(師傅). 耶穌提出一些有關猶太拉比解釋法律方面的辯論; 在這樣做的過程中, 祂又不能不與他們衝突. 耶穌並不廢除法律,而是使它完成, 以屬神的權威,給予它決定性的解釋; 但是, 一些法學士不接受祂對律法的解釋而與祂衝突. 這點在有關安息日的問題上尤為顯著; 耶穌在安息日治病, 並且祂教導說事奉天主和為近人服務,並不觸犯安息日的規定. (參閱天主教教理 581-582)

在祂受難前不久, 耶穌預言耶路撒冷的聖殿將被毀滅, 竟沒有「一塊石頭留在另一塊石頭上」(參閱瑪竇 24:1-2). 這裡, 耶穌是在宣告最後時期的一個記號 — 救恩史的一個新紀元, 祂將以自己的逾越揭開最後時期的序幕. 但這預言被假見証扭曲了, 他們指控耶穌密謀毀壞聖殿. 相反地, 耶穌的另一個預言即將應驗: 「到了時候,你們將不在這座山,也不在耶路撒冷朝拜父.」(若望 4:21) (參閱天主教教理 585-586)

特別是在說出祂天主身份的實話時, 耶穌使以色列的宗教首長甚為反感:(1) 當祂赦免人罪時,他們驚呼:「怎麼這人這樣說話呢? 他說了褻瀆的話; 除了天主一個外, 誰能赦罪呢?」(馬爾谷 2:7) (2) 耶穌肯定地說: 「這裡有一位大於約納的……大於撒羅滿的」(瑪竇 12:41‐42), 「這裡有比聖殿更大的」(瑪12:6); 達味稱默西亞為自己的主 (瑪竇22:41-45), 「在亞巴郎出現以前,我就有」(若望 8:58), 以及「我與父原是一體」(若望 10:30).   (參閱天主教教理 589-590)

耶路撒冷的宗教首領對於耶穌所持的態度並不一致, 但對那些害怕「如果讓他這樣,眾人都會信從他,羅馬人必要來,連我們的聖殿和民族都要除掉」(若 11:48) 的人, 大司祭蓋法回答說: 「你們什麼都不懂, 也不想想:叫一個人替百姓死, 以免全民族滅亡: 這為你們多麼有利.」(若 11:49‐50) 因此, 公議會, 由於沒有處死的權力, 就控告耶穌政治叛亂, 把祂交給了羅馬人; 大司祭向比拉多所施的恫嚇, 也屬於政治性的, 就是要他定耶穌死罪。(參閱天主教教理 596)  

基督的死亡

耶穌的慘死並非環境不幸的巧合的偶然結果, 而是聖經所預言的, 天主救恩計劃的奧秘的一部分. (參閱天主教教理 599, 601)

隨原罪而來的人類罪惡, 受到了死亡的制裁. 但天主派遣自己聖子取了奴僕的形體, 即是那因罪惡而墮落及被註定要死的人類形體, 「天主使那不認識罪的, 替我們成了罪, 好叫我們在祂內成為天主的正義」(格林多後 5:21). 天主沒有憐惜自己的兒子, 反而為我們眾人把祂交出了, 使我們因著祂聖子的死, 得與天主和好. (參閱羅馬 8:32; 5:10) (參閱天主教教理 602-603)

在祂的人性中, 耶穌的肉身與靈魂在死亡中分離, 但在祂的天主性中, 天主子繼續拥有祂的靈魂與肉身. 這是因為祂獨一的位格並未因此被分為兩個; 而且, 基督的肉身和靈魂, 一開始就以同等地位存在於聖言的位格上; 故在死亡時, 雖然兩者分離, 但仍各自留在聖言的同樣和唯一的位格中. (參閱天主教教理 625-626)

基督的死亡是真實的死亡, 因為它結束了祂的塵世生活, 但祂的肉身並未受到其他屍體一般的遭遇, 因為「祂不能受死亡的控制」 (參閱宗徒大事錄 2:24), 以及天主的能力使基督的肉體免遭腐朽. (參閱天主教教理 627)

耶穌基督下降陰府

耶穌像眾人一樣認識了死亡, 並以祂的靈魂抵達了死者的居所, 與他們相遇. 然而祂是以救主的身分下去, 向那些被拘禁在陰府中的靈魂傳報喜訊. (參閱天主教教理 632)

基督死後所降到的死者的居所, 聖經稱之為陰府 — Sheol (希伯來文) 或 Hades (希臘文) — 因為在那裡居住的人不能見到天主. 耶穌下降陰府, 並非為救那些下地獄的人, 也非為毀滅地獄,而是為拯救那些先祂而去世的義人. (參閱天主教教理 633) 下降陰府是耶穌默西亞使命的最後階段, 這階段在時間上是濃縮的, 但其真實意義卻無限廣闊: 把救贖工程伸展至所有時代和地區的人, 因為所有得救的人都有分於祂的救贖. (參閱天主教教理 634)

我們參與基督的祭獻

十字架是基督的唯一祭獻, 基督是「天主與人之間的唯一中保」(參閱弟茂德前 2:5). 但因天主子降生成人, 在某種程度上, 與每個人結合在一起, 並且給眾人提供參加逾越奧跡的可能性. 基督叫自己的門徒們背起他們的十字架跟隨祂 (瑪竇 16:24), 因為「祂為我們受了苦,給我們留下榜樣,叫我們追隨祂的足跡. 」(伯多祿前書 2:21)  事實上,耶穌願那些首先受惠者也參與祂的贖罪祭獻, 而此事以最完美的方式在祂的母親瑪利亞身上完成,她比任何人都更密切地與基督救贖的苦難奧跡相連. (參閱天主教教理 618)

十字架以外, 沒有其他上天之梯. (聖羅撒‧利馬, 天主教教理 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