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德和恩寵
瑪竇福音中客納罕婦人的故事並不是很多人喜歡的,因為耶穌在其中明確地將客納罕婦人稱為狗。 有些評論軟化了這一點,說耶穌只是在逗她,或者耶穌可能沒有使用「狗」這個詞,而是用另一個詞來表示「可愛的小狗」,因為可愛的小狗總是不斷地向主人乞求。 然而,在耶穌時代,猶太人常用「狗」和「豬」來稱呼外邦人,包括客納罕人。
客納罕人是誰?創世紀第9章,大洪水過後,諾厄和他的三個兒子閃、含、和耶斐特從方舟裡出來。 含是是客納罕的父親。 諾厄種植了一個葡萄園。 一天他喝酒喝醉了,就在自己的帳幕內脫去了衣服。 含看見了父親赤身露體,遂去告訴外面的兩個兄弟。 閃和耶斐特二人於是拿了件外衣,搭在肩上,倒退著走進去,蓋上父親的裸體。他們的臉背著,沒有看見父親的裸體。
諾厄醒了後,知道了小兒對他作的事,他就咒罵含的兒子說:「客納罕是可咒罵的,給兄弟當最下賤的奴隸。」(創世紀 9:25)
客納罕人就是客納罕的後裔,他們受到以色列人的蔑視,認為他們是受咒詛的民族。 以色列人與客納罕人也有長期的武裝衝突歷史;因此,客納罕人也被視為以色列的敵人。 因此,當客納罕婦人堅持祈求耶穌的幫助時,耶穌回答說:「我被派遣,只是為了以色列家迷失的羊」,及 「拿兒女的餅,扔給小狗,是不對的」。(瑪竇 15:24, 26)在這隱喻性陳述中,「兒女」是代表以色列人,「狗」是代表外邦人。
但是,故事的重要點就是在這裡:客納罕婦人拋開她的自尊,更加謙卑地說:「是啊!主,可是小狗也吃到主人桌子上掉下來的碎屑。」(瑪竇 15:27)
接下來的結局令人驚奇:耶穌對她說:「婦人,妳的信德真大!就成全妳的願望吧!」 從那時刻起,她的女兒就痊瘉了。 (瑪竇 15:28)
瑪竇福音中客納罕婦人的故事是一個關於信德和恩寵的經典故事。 天主教教理告訴我們,信仰首先是人對天主的個人依附,同時,與此分不開的,就是自由地認同天主所啟示的全部真理。 (天主教教理150) 儘管她的宗教背景,客納罕婦女仍依附真正的天主和耶穌是祂所派遣的那一位的啟示;與以色列的宗教領袖的經師、祭司長和法利塞人不同,這個外邦婦人相信耶穌:她不僅稱耶穌為「主,達味之子」(參閱瑪竇 15:22) ,她也相信耶穌有能力治愈她的女兒,將她的女兒從惡魔的折磨中解救出來。 客納罕婦人的信德為她的女兒帶來了神蹟般的痊癒。
天主教教理還告訴我們,在信仰中,人的理智和意志與天主的恩寵合作。相信是一種理智的行為,在意志受到天主恩寵的推動下,對天主的真理表示同意。 (天主教教理155) 恩寵不僅是信仰的開始,而更多的恩寵是信仰的結果,正如客納罕婦人的故事所表明的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