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 受迫害及成長時代(公元 100 至 133 年)
第三部分 : 康斯坦丁至查理曼時代(公元 313 至 800 年)
第四部分 : 查理曼至格利瑞七世時代(公元 800 至 1100 年)
第五部分 : 格利瑞七世至特倫特公會時代(公元 1100 至 1545-1563 年)
第六部分 : 特倫特公會至第二次大公會議(公元 1545-1563 至 1962-1965 年)
第七部分 : 第二次大公會議至今(公元 1962-1965 至今)
有一個人來找我,他說他己經有八年沒有參加彌撒了,他說因為彌撒太枯燥了。我問他為什麼呢?他說因為彌撒總是同樣的事情不斷的在重覆。我思索著,難道是因為他誤解了彌撒嗎?或是他來參加彌撒的動機是錯誤的?
彌撒是一種禮儀和儀式;它是遵循一種模式。在這種意義上它是一次一次的重覆著;但這只是因為一個人只看見了彌撒表面,才會感到枯燥。假如我們明白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我們的救贖而犧牲,一次而永遠完成的,是祂在每一次彌撒裏的聖體聖事中呈現於此時此地,他絶不會感到枯燥了。
在若望福音第六章,耶穌準備門徒們祂將要建立的聖體聖事儀式。之後不久,在耶穌餵飽五千人的神蹟後,群眾都在尋找祂,耶穌對他們説:「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你們尋找我,並不是因為看到了神跡,而是因為吃餅吃飽了。你們不要為那可損壞的食糧勞碌,而要為那存留到永生的食糧勞碌,即人子所要賜給你們的,因為他是天主聖父所印證的。」(若 6:26-27) 群眾要求祂再顯一個神蹟,耶穌對他們説:「我所要賜給的食糧,就是我的肉,是為世界的生命而賜給的。」(若 6:51) 然後猶太人群中開始議論説:「這人怎能把他的肉,賜給我們吃呢?」(若 6:52) 耶穌回答説:「誰吃我的肉,並喝我的血,便住在我內,我也住在他內。」(若 6:56)
在無酵餅節慶日最後晚餐時,當祂把祂的聖体聖血的奥蹟給了祂的門徒們時,耶穌基督即建立了聖壇最神聖的聖体聖事禮儀。耶穌這樣做是為了祂將在加利略山流血犧牲做準備。死亡之後,耶穌基督復活昇天,在五旬節門徒們領受聖神後,門徒們開始出去到世界各地去宣揚福音,並慶祝聖体聖事,就如同在最後晚餐耶穌基督本人命令門徒們所行的一樣。最早的記錄有關門徒們慶祝聖体聖事,是在聖保祿書信的格林多前書中有記載,是公元 53-57 年間寫於厄佛所的:這是我從主所領受的,我也傳授給你們了:主耶穌在他被交付的那一夜,拿起餅來,祝謝了,擘開說:「這是我的身體、為你們而捨的,你們應這樣行,為記念我。」晚餐後,又同樣拿起杯來說:「這杯是用我的血所立的新約,你們每次喝,應這樣行,為記念我。」的確,直到主再來,你們每次吃這餅,喝這杯,你們就是宣告主的死亡。(格林多前書 11:23-26)
在 Didache (公元 50-70)及歷史學家 Plinius Caecilius (公元 61-113)所寫的文件中給了我們一些概念早期的基督徒們如何一起慶祝聖体聖事。信徒們聚集在一起,每周日在一个信徒家中舉行。慶祝活動的基本模式是包括聖言分享(傳統的口傳及經文,還包括聖詠)然後是紀念最後晚餐(麪餅和酒是從信徒家中專為這個目的而帶來的)。這個慶祝活動就是早期的基督徒團体借以用來和活着的耶穌基督接觸的方式。
從第二到第四世紀期間,根據幾個不同人士的著述,我們知道慶祝聖體聖事的習慣是一直不斷繼續著的。我現在在這裏舉出三個著述者來:安提約基的聖依納爵(公元 35-108 年),聖猶期定 (公元 100-165 年)和 羅馬的聖希玻里(公元 170-236 年)。
聖依納爵是早期基督徒作家及安提約基雅的第三任主教。據說在他小的時候,耶穌曾抱過他(馬爾谷福音 9:36-37)。在他成年後,聖伯多祿任命他為安提約基雅的主教。他被捕之後送往羅馬在路上時寫下了幾封書信;後來他被丟進羅馬鬥獸場餵食獅子而殉教。 在他的一封信裏寫到「我們因為掰開聖體而合而為一」。以一個主教,他鼓勵誠信徒平日常參與聖體聖事禮儀,而且他強調合一參與由主教及由主教所任命的人慶祝的聖體聖事的重要性。他同時還被譽為是第一位引進在慶祝聖體聖事中採用聖詠對唱的人。
聖猶期定是早期的基督宗教辯護者。他在公元 130 年因受優美的道德倫理與真理的吸引而皈依基督宗教。他寫了好幾條論説來為基督宗教辯䕶;其中最有名的是 Adversus Haereses 「反對異端」和 Dialogue with Trypho 「與 Trypho 對話」。在他所寫的 First Apology 「第一個辯䕶」書中,他描述彌撒:「在星期日的那一天,大家聚集在一起,頌讀宗徒們追思文或是先知們的話語,只要是時間允許的話。若是讀經文的人結束了,司鐸就會説些他的訓誡與規勸,要人們模仿學習善事。之後,我們全體一起站起來奉獻我們的祈禱。祈禱完畢之後,酒水和麵包都拿來,司鐸獻上他的祈禱及感恩,人們都答以「阿門」。接著是分發給每個人,領受那己成的聖體聖血,執事們會把一分送去給不能來參加的人。那些富有的人及樂於奉獻的,都獻上他們所樂意的。所有收集的奉獻都由司鐸收集,以幫助孤兒,寡婦和那些生病或其他原因有所需的,或是那些欠債及陌生人。」這聼起來,聖猶期定所描述的禮儀不就像我們今天所慶祝的彌撒一樣嗎?
聖希玻里是羅馬的一位長老,可以説是在康士坦丁大帝之前羅馬教會裏最多産的宗教作家。他最偉大的作品就是 Apostolic Tradition 「宗徒的傳統」,很多學者都視它為第一部真正的教會禮儀文獻。它給了我們一些根據在禮儀裏要説什麼做什麼。它的特色是 Anaphora (又名感恩經)— 兩個希臘字意即「高舉起來」,它是整個彌撒的中心禱文。同時這也是第一個感恩經的原文。今天的第二個感恩經,在公元 1962-1965 年第二次大公會議之後頒佈的,就是以聖希玻里的感恩經為範本的。
top
第三部分:康斯坦丁至查理曼時代(公元 313 至 800年)
公元 312 年10月,羅馬帝國康士坦丁大帝帶領軍隊前往打仗途中,抬頭看到天空中一個發光的十字架,上面寫著「在這個徵兆下,你將要得勝」。那場戰役他獲得了勝利,他把勝利歸功於基督宗教的天主。之後在公元 313 年 2 月,康士坦丁大帝 (西羅馬帝國大帝)和 Licinius (東羅馬帝國大帝)在米蘭共同簽訂了一個協議,在羅馬帝國境内確立寬容基督宗教並禁止再迫害基督徒,這個協議就是「米蘭法令」。雖然康士坦丁大帝尚未接受領洗成為基督徒,但是他對基督宗教有很濃厚的興趣;因而,慶祝聖体聖事程序及慶祝儀式開始發展。此外,拉丁文逐漸取代了西臘文。
在公元 325 年,康士坦丁大帝招集所有主教召開了「尼西亞公會」,議後規劃成立四大教區 :羅馬,耶路撒冷,亞歷山大及安提約。到公元 381 年君士坦丁堡也加入成為第五個教區。每個教區開始發展出當地自己的教會禮儀;米蘭有 Ambrosian 的儀式,西班牙有 Mozarabic 的儀式,法國和德國有 Gallican 的儀式,英國和愛爾蘭有 Celtic 的儀式,北非有 Coptic 的儀式,同時康士坦丁堡有 Byzantine (拜占庭) 的儀式。
在第四,五世紀,羅馬沒有那麼多的聖堂;所以,彌撒是在被指定的教堂舉行。直到現在,羅馬還有四十五個這樣的教堂;所有教堂都以聖若望拉特蘭教堂為主教座堂。
主領彌撒的神父開始使用 Libelli 或是「小書」;它包括彌撒禱文,這些都是慶祝彌撒的手繪本。維羅納 (Verona) 的聖儀書是現存最古老的羅馬禮儀書。它收集了 Libelli,包括了一些特殊彌撒的禱文;但是它没有聖經經文,感恩經和聖詠對唱。它往往被稱為利歐 (Leonine) 的聖儀書,因它被歸功於教宗聖利歐一世(公元 440-461 年的教宗)。
羅馬禮儀中第二本古老的禮儀書是吉拉修斯 (Gelasian) 的聖儀書,它歸功於教宗聖吉拉修斯一世(公元 492-496 年的教宗);其中包括主日彌撒及節慶日彌撒,禱文,禮儀及降福。然而卻没有包括 Agnus Dei 「除免世罪的天主羔羊」。直到公元 700 年教宗聖謝爾蓋一世才將它引進彌撒禮儀中。
教宗聖格利瑞一世(公元 590-604 年的教宗)訂定了彌撒固定的形式。格利瑞 (Gregorian) 的聖儀書是歸功於他,它是根據禮儀年制定的第一本禮儀書;同時還包括了教宗格利瑞本人著作的非常優美的吟唱詩歌。
top
第四部分:查理曼至格利瑞七世時代(公元 800 至 1100 年)
在公元 476 年,德國君王 Odoacer 推翻了羅馬在西方的最後一位帝王 Romulus。因此,羅馬帝國在歐洲一千年的統治告一段落。由於羅馬帝國的衰退,西歐就瓦解,地方方言開始發展;然而,拉丁文在各教㑹團体中仍然保持著它的重要性,拉丁文仍持續用在聖儀當中。
Clovus 一世,在公元 496 年領洗。他是第一個法國君王把所有的部族團結在一起的人。稍後,他撃敗了 Arian Visigoths 並確訂羅馬天主教為法國國教。在公元 768 年,查理曼一世繼位為法國君王。之後,在公元 800 年,他為第一個神聖羅馬帝國國王加冕。查理曼大帝被譽為“歐洲之父”,因為他是繼羅馬之後第一個把大部分西歐統一在一起的。在查理曼王朝期間,曾試圖統一聖禮聖儀;結果是羅馬禮儀採用了一部分高盧禮儀。Hadrianum 就是這樣的一個産品;這個聖儀書即是以教宗 Hadrian 一世命名的。(教宗公元 772-795 年)
奥图一世 (Otto I) 在公元 962 年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君王。他將 Mainz Pontifical 聖儀書引進羅馬。在這段時間裏,羅馬禮儀深受法,德儀式的影响。舉例來説:聖枝主日遊行,聖周四的洗脚禮以及聖周五的敬拜十字架等都被採用在聖周禮儀内。
法國禮儀較為重視神秘部分;因此用聖香,以及在感恩經禱文中的默觀就開始被採用。領聖体時也有一些改變:用無酵餅,跪領聖体而且聖体放在舌頭上。此外,開始实行只送聖体而不送聖血給教友們。
top
第五部分:格利瑞七世至特倫特公會時代(公元 1100 年至 1545-1563 年)
公元 1054 年,羅馬西方教會與康士坦丁堡的東方教會分裂,這就是「東西方教會大分裂」。這個大分裂導致了幾個世紀以來一些政治,文化及神學的爭論。
教宗聖格利瑞七世(公元 1073-1085 年教宗),在他十一世紀任職教宗期内曾試图改革教會,以及鞏固他獨立自治權以對抗民間公民統治者。在他所有面對的挑战質疑中包括:神職人員貪汚腐敗,羅馬教會與康士坦丁堡嚴重的分裂及公民統治者要求任選教會神職人員和控制教會的財産。
在他任職教宗期間,格利瑞七世公布一套法令 被稱為「格利瑞改革」,它處理教會選舉,聖職買賣,公民統治者選擇神職人員和神職人員獨身。格利瑞七世也進行聖禮儀式改革有助於肯定耶穌基督真实的臨在於聖体聖事内。他取締了 Mozarabic 禮儀及 Celtic 禮儀而獨尊羅馬禮儀。
在公元 1100 年到 1500 多年期間内,教會歷史起起浮浮。教會復興的黄金時代是公元 12,13 世紀這段時期,創造文化進步,如修院教育及教堂哥德式建築。但是在 14 世紀有一段衰退時間其中有七位敎宗不住在羅馬而住在法國的亞維農 (Avignon) 以及其他的問題是民間產生了異端信仰。
同時修士修會開始崛起,特别是聖道明會和聖方濟會。修士們開始外出周遊宣揚福音並慶祝彌撒,當他們㚈出時帶著他們的聖儀操練及所需用品。在同一時期内,私下的彌撒開始發展,有許願彌撒,神父提供各種不同的個人意向,追思彌撒,還有修道院彌撒。這樣的彌撒變成一般普遍的,取代了在指定教堂的彌撒。
在私下彌撒裏,神父用「彌撒用書」,内容包括了彌撒一切所需的。同時神父一人做所有的一切事,包括讀經。人們僅僅只是參與及觀禮,其結果是奉献儀式在私下彌撒裏被取消,麫餅不再是教友們自家烘焙帶去聖堂的。金錢奉献取代了麫餅的奉献,祭台和後殿連接在一起,不再是獨立單一的祭台,同時採用了聖壇屏 (Rood Screen) 以分隔祭台和殿堂。
top
第六部分:特倫特公會至第二次大公會議(公元 1545-1563 年至 1962-1965 年)
特倫特公會是天主教教會第十九次普世合一議會,在 1545 年 12 月 13 日至 1563 年 12 月 4 日之間在北義大利的特倫特召開,為期 25 期的會議。會議中頒布有關教會教義及教會教導的幾個重要的指令,包括聖經,聖教會的傳統,原罪,成義,救贖,聖事,彌撒,敬拜聖人等。此外,議會同時也做了改革解決它內部所産生的弊端。
在 1565 年教宗庇䕶四世發表了 「特倫特信經」。他的継位者 教宗庇護五世在 1566 年發表了羅馬天主教教理和在 1568 年重新修訂時辰祈禱書。教宗聖庇䕶五世的彌撒(也叫做特倫特彌撒) 在 1570 年頒布了,此後四百多年裏都一直持續是教會彌撒主要的儀式。基督教的禮儀開始使用地方語文時,天主教的禮儀仍然保持用拉丁文以維䕶天主教的特性。
教宗聖庇護五世的彌撒是從格利瑞的聖儀書 (Gregorian Sacramentary) 演變而來的,格利瑞的聖儀書是從吉拉修斯的聖儀書 (Gelasian Sacramentary) 演变而來的,吉拉修斯的聖儀書是從利歐的聖儀書 (Leonine Sacramentary) 演変而來(參考彌撒歷史第三部分)。教宗庇護五世的彌撒包含常用祷文(彌撒的文本保持不变)和專用祷文(彌撒文本依聖禮節日而有所不同)。基本上有兩種不同儀式的彌撒,大禮彌撒和小禮彌撒。大禮彌撒由神父主禮及主唱,同時有執事和副執事協助。小禮彌撒由神父主禮並以低聲音調,有輔祭協助。
慶祝感恩祭是以強調犧牲奉獻為重點,那就是耶穌基督在十字架上為全人類做救贖的唯一犧牲親臨在彌撒中。外在的標誌是用鈴,香和成為一般慣例的跪領聖體。
在 1914 年 教宗聖庇護十世頒布了 motu proprio Tra Le Sollecitudini, 被認為是廿世紀的最重要的禮儀改革。他鼓勵信友積極參與禮儀,以頻領聖體及積極參與禮儀中的團體合唱。同時也鼓勵在合理的年齡早領聖體。他同時還簡化了禮儀,注重週日彌撒優先於聖人節慶日的彌撒並頒發了修訂版的“彌撒用書”。
在 1955 年,教宗庇護十二世重新修訂了聖週禮儀。
top
第七部分:第二次大公會議(公元 1962-1965 年至今)
第二次大公會議是廿一世紀天主教普世教會會議,是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殿召開的。會議在 1962 年十月十一日正式由教宗若望廿三世召開,在 1965 年十二月八日在次任教宗保祿六世任内結束的。教會禮儀被修改的意圖是為了使信友們參與彌撒時能完全明暸禮儀的進行,且積極參與,充分意識到自己在做什麽並豐富它的結果。
在 1960 年中期彌撒開始使用地方語言,然而在正式的彌撒禮儀時仍使用拉丁文。多年性的經文選本也被採用,因此彌撒中讀經的數目加多了,主祭神父開始面對信友,同時現代化的禮儀音樂也開始在彌撒中使用。現代化的建築及藝術品在天主教教堂建築上也開始越來越普遍。在聖儀中教友被付予讀經及特別服侍的聖事。在各個國家的主教教團得到教庭的許可,可以讓信友們以手領聖體代替用嘴領聖體。女性可以擔任司祭職,若是得到教區主教的許可或教區神父選擇遵行的話。
其他現代化的進展包括:1962 年聖若瑟被教宗保祿六世列入在感恩經一內,1964 年恢復信友禱詞,天主經由全體信友一起頌唸,最後福音被廢止,1965 年由神父們共祭被重新啓用,1968 年三個新的感恩經被採用。
1970 年教宗保祿六世的彌撒 (Novus Ordo) 頒布了。在這裏面,頌謝詞增加了,平安祝福也重新付予全部教友。此外,信友們也可以領聖血而不只是領聖體。
領聖體聖事前的禁食,只允許在領受聖體聖事前的一段時間内因吃药而喝水。最早記錄一般的做法是,如果餓了,可以在主的聖餐前在家進食。其次一個己知的古老做法是在彌撒前一天的半夜開始禁食直至那天的彌撒。在西方的彌撒漸漸普遍開始在中午及下午舉行以後,很快的就將禁食改為彌撒前三小時。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之後,又縮短禁食的時間為領聖體前一小時。
在梵蒂岡第二次大公會議以後 2002 年,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引進了新版本的羅馬禮儀書(Missale Romanum editio typico tertia) 在教會中使用。
在 2010 年,教宗方濟十六世任内,梵蒂岡正式認可了新的英譯本羅馬禮儀書。在翻譯中改變了一些羅馬天主教英語彌撒中使用了 40 年的用語,其中最明顯的改變是彌撒中信友的回答「也與你的心靈同在」,光榮經與信經以及彌撒中其他語言重要的部分也有所改變。教庭正式規定使用新的英語翻譯是 2011 年將臨期的第一個主日開始。
top